距离开展还有

234

“马路上有马,公路上有鹿……”在中国好像也没毛病!_腾讯新闻

大桥河道内不设桥墩

可以铺路却要费力架高架、修隧道

……

为何这些中国基建如此特别

今天为你揭秘

为保护珍稀鱼类

泸州沱江特大桥河道内不设桥墩

3月18日

渝昆高铁控制性工程

泸州沱江特大桥主跨合龙

该桥地处长江上游主要支流珍稀鱼类生态区

为保护珍稀鱼类

采用双柱式V型桥塔

空间扇形索面斜拉索的创新设计

实现河道内无桥墩、主跨一跨过沱江

据介绍,如在河道中建桥墩

施工会产生噪音、震动、废弃物

桥墩会永久占用水域

引起水流态、河床地形变化

会对鱼类生存环境产生影响

赤石河特大桥将主桥墩架在岸上

保护沿海生态系统

赤石河特大桥是深汕合作区内

首座单塔双索面斜拉桥

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国际物流港(一期)

陆域形成及配套路网建设项目的

核心控制性工程

主塔设计为鱼梭型

项目建成后效果图

工程重难点多

整体施工难度大

该桥跨越了新修测海岸线

工程承建方中国建筑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综合考虑海域环境保护因素进行设计变更

将主桥PM18墩主塔调整至岸上

主桥梁体设计为钢箱梁

经后场加工运输至施工现场悬拼

避免了海域上浇筑混凝土造成海域污染

从而达到保护海域

保护沿海生态系统

减少水域占用的目的

为保一棵树,挪条省级路

几个单位搬家,值吗?

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镇

古柏公园内

有一棵约3500岁的“超高龄”古侧柏

这棵古侧柏位于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镇,树龄约3500年(均为受访者供图)

历经数千年岁月洗礼

古树东侧仍是

枝杈茂密、萌发新叶

展现勃勃生机

难以想象

这棵绿色“活化石”

一度遭遇生存危机……

挪路前,省级公路松曹路的挡墙紧贴着古侧柏,严重挤压了古侧柏的生存空间

上世纪70年代

修建省级公路松曹路后

紧挨古树新建的挡墙

不透水也不透气

古树根系伸展不开

难以吸收足够养分

“办法用了很多都不治

眼瞅着古树西边的枝叶越来越秃”

新城子镇林业站站长胡玉民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密云区新城子镇林业站站长胡玉民,图为2023年1月1日,他到古柏公园检查古侧柏的新芽

经过多方现场考察和科学论证

得出的结论是:

要让古树再现青春

只能把影响古树生长的道路挪开

2020年10月

《密云区新城古柏公园总体设计方案》

正式通过

方案决定拆除挡墙

将松曹路长约195米的一段

整体东移19.4米

把生长空间“还给”古树

“九搂十八杈”生存环境改造前后对比图

“挪路程序复杂

还要协调路边好几个单位‘搬家’

难度很大

但想要保护自然

首先要尊重自然规律

给古树充足的生长空间”

新城子镇镇长王江波感慨

“经过多方协调

最终拆除了公路局物资站

和新城子镇卫生院的部分房屋

为松曹路改线腾出了宝贵空间”

经过挪路改造,以古侧柏和另外一棵1000多年树龄的古柏为核心的古柏主题公园于2022年建成

倾力保护,不止于此

园林绿化部门的工作人员

对古侧柏进行精细化“体检”

制定专门方案

通过改良土壤环境

修建深根复壮井

开展病虫害防控

防腐、避雷、支撑等工作

对古树进行全方位保护

2022年6月在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镇拍摄的古柏树。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沿线有11座无人车站

这条铁路特殊在哪?

2020年底

连接新疆、青海两省区的

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全线开通运营

广大建设者们

将建设生态铁路、绿色铁路的意识

贯穿于格库铁路建设全过程

打造环保钢铁大道

为野生动物让道

受自然环境、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格库铁路新疆段路线需穿越

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塔里木河尾闾台特玛湖

以及塔里木河下游国家生态公益林等

多处环境敏感地带

沿线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

新疆段阿尔金山内

重点保护动物主要有野骆驼

鹅喉羚、藏野驴、盘羊、岩羊等

期间有186.5公里穿越新疆罗布泊

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设计人员采用“以桥代路”方案

在保护区境内建设13座隧道

127座桥梁作为生态廊道

供区域内大、中及小型兽类迁徙穿越

格库铁路建设过程中

不惜增加投资绕避野生动物主要水源地

设置动物饮水平台

保障铁路施工及后期运营过程中

野生动物饮水不受影响

在距离巴什考供站约15公里的

阿尔金山北坡有一处山泉

斯米尔布拉克泉

为更好地保护这个野骆驼的饮水点

设计人员将格库铁路距离泉水

1.2公里的设计方案

变更为距泉水5公里

同时,在通往斯米尔布拉克泉的道路上

设置隔离护栏、竖立警示标志牌

将施工活动与泉水绿地隔离

禁止施工车辆和人员进入保护范围

此外,格库铁路新疆段沿线

还设置了140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

最大程度减小铁路

对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影响

 让水更清天更蓝 

进入平原地区后

横跨台特玛湖

台特玛湖湖面和湿地面积

达到510多平方公里

是多种野生动物的栖息乐园

为最大限度保证

湖区水面和湿地的完整性

能让生活在湖区的狐狸

狼、黄羊、马鹿等野生动物自由穿梭

通过水面段的桥梁

从最初设计的7公里多

延长到24.558公里

台特玛湖特大桥

成为目前新疆最长的铁路桥

大桥、碧水、蓝天、鸟兽

共同绘就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开启环保人文之旅 

2020年12月9日

格库铁路全线开通运营

客货列车畅行

运营过程中同样秉承环保理念

列车运行过程中

必然会产生污水

台特玛湖特大桥上

设置了桥面污水处理系统

长约50公里的排污管道

会将桥面废水及雨水收集并进行环保处理

有效防止污染台特玛湖水体

格库铁路新疆段目前共设车站20个

除库尔勒站为既有站外

新建19个

其中11个车站为无人值守车站

且大多地处阿尔金山

降低了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新疆罗布泊

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多处路段设置禁止列车鸣笛标志

防止对铁路线附近野生动物造成干扰

保护区内的阿尔金山

巴什考供、苏祖克萨依

阔拉布拉克4个车站

采用空气源热泵系统供暖

在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

防风治沙、植树造林工作

已经成为常态

中老铁路野生动物迁移通道

为亚洲象让路

红色线条为野象防护栏

在中老铁路建设过程中

铁路部门非常重视

生态环境和动植物保护

勐养隧道选择

下穿野象谷自然保护区

就是为了减少

对当地动植物生态环境的影响

不惊扰亚洲象

铁路部门还在野象活动区

附近的线路区段

专门修建了

数十公里的野象防护栏

既减少铁路对野生亚洲象种群的干扰

又保障铁路运输安全

中老铁路开通以后

每天都有巡防人员

巡视沿线野象防护栏

担当中老铁路复兴号动车组

值乘任务的昆明机务段

也针对保护野象

制订了详细办法

途经野象谷区段时

机车乘务员会减少鸣笛

避免惊扰野象

一旦发现大型野生动物

进入护栏、侵入限界

立即采取相关措施

保护旅客生命安全

藏羚羊和青藏铁路

是如何“相处”的?

绵延数百公里的青藏铁路施工段

有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黑颈鹤等

众多野生物种分布其中

在人迹罕至的建设工地

这些可爱的小生灵

为工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如今,每当列车通过可可西里无人区

乘客们都会发现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那就是火车要从长达11.7公里的

清水河特大桥上驶过

而桥下却并没有水

而是一望无际的旷野

人们不禁要问:

火车为什么不直接走平地呢?

原来,这段路需要穿越可可西里

三江源和羌塘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铁路会横亘在野生动物的迁徙之路上

看到像巨龙一样飞驰而过的火车

动物会受到惊吓

极有可能影响物种的迁徙和繁衍

破坏生态的平衡

因此,设计者在铁路沿线开辟出了33处

总长58公里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

位于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清水河特大桥

就是其中最为宽阔的一条通道

1300多个桥孔

可以让藏羚羊的迁徙畅通无阻

如今,每年成群结队奔跑而过的藏羚羊

已经成为青藏铁路沿线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整个青藏铁路的建设当中

处处体现出“环保第一”的原则

为了保护西藏的“天湖”措那湖

施工人员专门在湖边

搭建起了长达20公里的隔离带

成为了一道“环保长城”

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

施工人员和科研工作者

不仅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

更将建设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实现了铁路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用实际行动打造了一条“绿色天路”

为世界人民献上了一条“绿色哈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

谋划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让我们为绿色基建点赞

编  辑丨唐基真

校  对丨韩志博

校  审丨孟诗琪

值班编委丨张 宇

注明: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2022成都国际砂石、尾矿及建筑废弃物处理技术与装备展览会-www.sszexpo.com

上海泛国展览有限公司

2019620533@qq.com

18611273069

法律信息 |隐私数据保护 | © 2021
沪ICP备202102300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