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 天
错峰生产是始于2015年的我国水泥行业的一项产业政策,历经了冬季北方地区试点到全国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再到2022年四部门印发《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错峰生产和碳达峰挂钩。
错峰生产对水泥行业意义重大。
一是通过错峰生产有利于矿产资源利用。我国水泥行业的大部分龙头企业属于央企国企,矿产资源是国家所有。水泥企业恶性竞争,低价销售水泥就是在浪费和贱卖国家矿产资源。错峰生产大大降低行业内恶性竞争的概率,等同于提高矿产资源利用价值。
二是通过错峰生产压减新增熟料产能。受能耗双控和“双碳”目标及水泥生产性质特殊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企业技改提产加速,产能置换唤醒“僵尸”产能,实际水泥熟料总产能不降反增,供需矛盾明显加剧,错峰生产刚好起到压减这部分新增产能的作用,但掩盖了真实的水泥熟料产能。
三是通过错峰生产促进制造技术进步。水泥行业在基建淡季或冬雨季进行错峰生产,可避免无序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供需关系,稳定了价格,有利于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筹集和投入,给技术升级改造留出了时间,推进行业节能减排增效、健康可持续发展。
但错峰生产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依赖度越来越高,错峰模式发生改变。2017年,全国水泥错峰平均停窑不足60天,到2022年错峰平均停窑时间已经达到150天以上,说明水泥行业对错峰生产的依赖度越来越高,错峰的具体模式也从最初的市场“淡季错峰、旺季不错”,逐步演变成为“淡季停产、旺季错峰”模式。
二是缓和了供需矛盾,产能变得更加过剩。错峰生产虽缓和了市场供需矛盾,但减少的不是真实水泥熟料产能,而是短期熟料产量。同时错峰生产使某些高排放、高耗能、低效产能得以苟延残喘,同时唤醒了部分“僵尸”产能,总产能变得更加过剩。利用错峰生产解决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值得深思和探讨。
三是担心涉及垄断,错峰文件发布推迟。截至3月中旬,有多省相继公开发布了2023年年度水泥行业错峰生产通知,但仍有一部分省份没有制定或者未公布错峰生产方案,担心错峰生产涉及垄断问题,错峰生产通知只能由当地水泥协会发到水泥企业手里。
四是利益和政绩驱使,地方保护主义抬头。有些省份和地方出于本地经济和政绩考虑,对本地水泥企业暗地支持,干扰错峰生产执行。还有个别省份看到水泥行情稍有好转,不但想取消错峰生产,甚至提出运费补贴方案,低价倾销到其他省份。地方保护主义的抬头,助长了企业对错峰生产抵触情绪,严重破坏了错峰生产工作的严肃性、公信力和行业公平自律原则。
五是缺少统筹协调机制,实施错峰不够精准。由于各省错峰生产时间和天数不一致,两省相邻的地区错峰就会出现差异,因缺少统筹协调机制,这些地区的水泥企业以自己停窑会让外省水泥趁机抢占市场为由,不执行或是少执行错峰。还有同一省内地区,因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不尽相同,水泥销售淡旺季不同,在各省的错峰政策中,体现地域差异化错峰协调机制少之又少。实施错峰不够精准,同样影响了公平公正的错峰环境和企业积极性。
笔者认为,公布错峰生产通知,契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的通知》(工信部联原〔2020〕201号)、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工信部联原〔2022〕149号)要求,水泥错峰生产要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错峰生产是水泥行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碳达峰的一种战略举措,是有国家政策支持的。年度错峰生产方案政府部门应及时在官网上公布,行业媒体转载转发,以便相关水泥经营者公平获取信息,做出合理的经营决策。
加强错峰过渡管理,缓解过剩产能。错峰生产原意为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结果却为缓解水泥行业过剩产能作出了重要贡献。错峰生产是应对产能过剩一种临时性措施,在现阶段内可能起到一定效果,随着时间推移,去产能作用会逐渐退化,因此只能认为是一种过渡性工具,绝不能把它当成一剂化解水泥产能过剩的良药。在面对能耗双控和“双碳”目标,行业管理者、企业家和专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胸怀和智慧,利用其过渡性价值,加大错峰生产管理力度,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改善营销市场秩序,最终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利用能耗双控和“双碳”,解决过剩产能。要采用能耗指标和碳配额、碳抵销方式,淘汰低效、高耗能、高排放产能;要利用好能源指标和碳价格杠杆,管控增量和调整优化存量;要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要靠市场调节,达到供需平衡,创造良好生态环境,最终化解产能过剩。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实施精准错峰生产。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特别是相邻省份地区,建立非(跨)行政区域协调机制,制定区域化错峰生产政策,做到区域平衡。
二是制定精准错峰生产天数。具体错峰时段和计划天数由省水泥协会根据环保、能耗、减碳等要求正式行文通知安排,每月按计划任务天数错峰,月结季清。
三是实施差异化精准错峰。按绿色环保企业、重污染天气绩效评级、深度治理超低排放、特种水泥、协同处置、替代燃料、产能置换、地域等制定差异化错峰生产优惠政策,有利于行业节能减排低碳发展。
(注:本文只代表笔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协会和其他行业组织。)
本文原载于《中国建材报》3月20日1版《水泥错峰生产大家谈|水泥行业错峰生产探讨和建议》
中国建材报社微信小程序点击阅读
欢迎点击下方按钮订阅《中国建材报》(含电子报)。
责编 | 张永杰
监审 | 贺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