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开展还有

234

刘俊喜:大同水泥厂的过往

在六七十年代大同水泥厂和大同矿务局、大同机车厂(428)、大同柴油机厂(616),与大同市“平级”,都曾是中央企业,令大同人羡慕、景仰。

说大同水泥厂的先说说口泉洋灰厂。一、口泉洋灰厂

大同水泥肇始于口泉洋灰厂,日本对大同能源觊觎已久,七七事变后不久,大同沦陷,一头扑向口泉。抢占煤矿、新开窑口、拓宽铁路、兴建发电厂、兴建炸药厂、兴建电石厂,大兴土木,显然铺开摊子要大干一场,自然对洋灰的需求很大。1938年在口泉煤台东,口泉河北,筹建洋灰厂,由天津李和洋行经办,使用济南致敬洋灰厂的德国设备,这是一座立式烧成窑,1940年竣工投产,设计年产3万吨。厂长为日本人矢荻,董事长是吕登瀛(阳高人,后出任大同“伪晋北自治政府”民生厅厅长),在洋灰厂西南角筑起炮楼。工厂设课(室)、部,负责管理的部门叫课,有会计课、总务课、设计课、生产课、化验室等;负责生产的部门叫部,有矿山部、原料部、烧成部、仕上部、电石部,以及辅助生产的铁工部、木工部等。全厂职工300余人,其中日本人30多人,多为各课头目。生产操作设立工头制,一般是中国人。当时的生产基本是手工操作,工人劳动强度很大。中国工人,屡屡制造事端,消极怠工,水泥产量一直没有达到设计水平。抗战胜利后,阎锡山把日本“产业”口泉洋灰厂,说成是西北实业公司战前创建的工厂。指派吕澄瀛为组长接收,并更名为“西北实业建设公司西北洋灰厂大同分厂”,任命巩有贵为厂长。巩有贵(1899~1962),阳高东小村巩氏家族后裔,大同实业界颇有影响。这时比以往员工有减少,经扩建产量翻了倍。生产325#和425#矿渣硅酸盐洋灰,其中325#洋灰为优质产品,但出厂销售由山西省西北实业建设公司统一调拨。随着国军的溃败,阎锡山预感大同难保,在1947年阎锡山就将口泉洋灰厂重要设备拆迁,分批运往太原西北钢厂,剩下搬不动的一台机立窑、一台生料磨和一台水泥磨,口泉洋灰厂遂陷入瘫痪。解放后的1952年,察哈尔省工业厅拟筹建复工,1953年重工业部建工局决定复厂,投资300万元,1953年11月完成初步设计,并更名为口泉水泥厂,1955年1月复厂工程验收合格,2月1日正式投产,当年生产2.06万吨,1956年产量超过设计能力,技术经济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1958年1月1日口泉水泥厂建制撤销,作为一个车间并入大同水泥厂,成为后来大同水泥厂立窑车间。二、大同水泥厂

1824年英国的泥水匠阿斯普丁发明水泥,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传入我国。过去我国大户人家修建房屋使用的胶凝材料是石灰,因此人们便把这种粉末状新型建材称为洋灰。直到1970年代初,人们还是习惯把水泥称为洋灰,水泥一词多用在书面语言,而民国年间一些文书条幅也多见洋灰。口泉西南雄伟的七峰山,有生产水泥丰富近便的原料,是发展水泥工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国家在着手口泉水泥厂复产的同时,决定在它的南边新建一座大型水泥厂,取名大同水泥厂,1953年成立筹建处。引进民主德国设备,自行设计、施工,1955年4月开工,1957年3月建成投产,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条湿法水泥生产线,是我国水泥生产的骨干企业,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南京长江大桥等让中华民族自豪的伟大建筑都由大同水泥浇筑,国家授予“水泥生产功勋企业”,声名远播。1975年我在定襄漆郎山飞机场(后更名五台山飞机场)施工,使用就是大同水泥,那泛绿的颜色,师傅们的赞叹,记忆犹新。解开袋,倒出水泥,那高质量的三层牛皮纸水泥袋,也成为邻居乡民的抢手货。1977年我二大兄嫂进入大同水泥厂扎水泥袋,一色从佳木斯进的牛皮纸,真好。1991年在水泥厂南侧又上马一条湿法水泥生产线。生产的525#R、425#R硅酸盐水泥,均为优质产品,该产品凝结硬化快、强度高、水化热值低、色泽美观,广泛用于国家的重点工程建设。产品质量合格率、富裕标号合格率连续四十多年保持100%,系列产品分省优、部优、国优等称号。1995年改制为大同云冈水泥集团公司,1997年1月“大同水泥”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大同市首支上市企业。大同水泥迅速走红,职工福利令人羡慕。那时间,从口泉到市里的公交车、出租车上,总是会有很多水泥厂的职工,他们到证券公司瞅着交易大盘,看了又看,将职工原始股卖出或者买进,足足过了一把股东瘾。在炒股大潮中,我也买了点大同水泥股票,支持本地股票。然而不留神,就盘桓滑了下来。伴随着水泥厂的辉煌,不但厂区粉尘弥漫,也四散周边村庄,飞入寻常百姓家,就连农家葡萄都裹了一层又一层。随着北京奥运会临近,环保压力与日俱增,大同水泥厂黯然落幕。 2008年,冀东水泥集团收购第二条生产线,第一条生产线则废弃。之后又兴建两条日产4.5万吨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于2010年10月全面投产,同步配套建设两条9MW纯低温余热发电生产线。设计产能年产熟料297万吨,水泥400万吨,年发电量可满足自供电近30%。

2016年5月北京金隅与冀东水泥合联手,更名为金隅冀东水泥大同公司。近些年来,如大同煤炭一样,一趟趟大吨位列车驶出大同,屡获盛誉。前一阶段随口泉街道刘步忠主任走进大同水泥厂。

如今口泉洋灰厂还在,虽然破烂还不失巍峨。只是踩进厂区厚厚的浮尘绵绵土,似乎跌入久远的岁月。跨过囗泉河,大同水泥厂第一条生产线主要设备都在,虽然锈迹斑驳,小零件不翼而飞,蓬蒿恣意,懂行人一看就知道是老牌水泥厂。再往南便是如今的金隅冀东水泥大同公司,厂房俨然,生意兴隆。

站在高处向西南看,便是有名的七峰山,七峰山系洪涛山北端。七峰山辽塔、电视转播台、玉龙洞、蛤蟆山,都是令人神往的地方,也是大同口泉灵气所在。八十多年的取石,尤其是近几十年的大吨位机械的轰隆,好几座山峰已消失。

返回口泉河北,大同水泥厂生活区很大,小学、中学、医院、市场,门类齐全,典型的企业办社会,其中学校也曾辉煌。到如今多已冷落萧条,德式楼房还有几栋,是特意留下的。还有的老职工在回味,冬暖夏凉,好住。   特别感谢刘步忠鼎力支持  【刘步忠简介】祖籍大同云州区东沙窝村,父亲刘斌早年去阳原东井集学制鞋,1952年应杨文义邀做鞋而定居口泉,刘步忠1962年出生,1977年顶班入口泉鞋厂,学得一手好手艺,屡获先进生产者,1997年下岗后自制鞋,深得乡邑赞许。从2002年开始历任口泉街道道东街、口泉街社区主任、书记,帮助近千名困难家庭青少年,得到国家助学补助,圆了上大学梦。2019年12月荣获山西省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奉献奖”荣誉称号。2017年10月任口泉街道棚改办主任,全身心投入口泉街道的改造和保护。系统整理口泉地区革命故事、民俗文化和口泉历史等资料,撰写《关于口泉古镇保护、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建议》,助推《古镇口泉追根记》《夕阳笔墨情》《丹青口泉》《口泉简史》成书出版。刘步忠从小生长在口泉,可谓口泉通。作者简介:刘俊喜,晋北同川人,久居大同,高级讲师,大同市作家协会会员,口泉历史文化研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火力发电建设和教学,喜欢文史树木星宿探索,时有物外之趣。文见《山西工人报》《大同日报》《电力建设》《太原道》等媒体。 注明: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2022成都国际砂石、尾矿及建筑废弃物处理技术与装备展览会-www.sszexpo.com

上海泛国展览有限公司

2019620533@qq.com

18611273069

法律信息 |隐私数据保护 | © 2021
沪ICP备202102300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