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开展还有

234

国内最大清水混凝土单体建筑--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开馆

月涌映星河

琴台舞蹁跹

近日

武汉美术馆(琴台馆)

正式开馆

素雅为题

打造国内最大清水混凝土单体建筑

仿佛一颗巨大的雨滴坠入月湖而晕开的涟漪,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层叠状的山丘造型使之与周边的汉阳月湖艺术博览区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形成一座极具独特性、互动性、体验性的大地景观建筑,如同一幅自然演化而成的绝妙画卷,浑然天成。其柔美流畅的曲线与东侧建筑风格硬朗的琴台大剧院刚柔并济,相辅相成。

整座美术馆分地下一层、地上二层(局部夹层),共有古代展厅、现代展厅、当代展厅、特殊展厅等4个展厅。步入美术馆一楼中心的当代展厅,目之所及尽是极富现代工业风的“高级灰”,给人以“素朴、典雅”之感。不同于大多数展览场馆,总建筑面积约4.3万平方米的美术馆内部,竟看不到一块大理石、瓷砖等装饰,甚至灯具也全部采用镶嵌式藏于混凝土顶板内,“极简风”搭配“隐形力”,结合23米的超高层高与馆内错落有致的空间排布,建设者将其内部的空间感营造到极致,给予游客强烈的视觉冲击。“为了实现建筑整体素雅、轻奢的独特的设计风格,美术馆顶部、墙面全部采用了被称作‘素颜混凝土’的清水混凝土,其一次成型的特性使得整体建造过程如同‘画国画’一般,一旦落笔便无法修改。”项目团队介绍到。

项目运用BIM技术进行全专业排版,采用定制型钢背楞WISA模板,将清水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无任何涂装、瓷砖等修补手段,混凝土墙面直接作为建筑饰面使用,从而形成独特的观感效果。而整个美术馆的清水混凝土使用面积更是达到7.2万平方米,创下了国内单体清水混凝土使用面积之最。

变幻为纲

移步换景的复杂双曲面“银色梯田”

行走于美术馆内部,错综复杂的空间布局与屋顶起伏变化的“棋盘”结构令人如同置身幻境,漫游其中不仅没有重复的布局、通道,甚至连空间感都完全不同,仿佛每踏出一步,身边的空间都会随之变化。

为国内外首个地景式复杂双曲面设计的清水混凝土建筑,美术馆屋面的任何一个区域的曲率均不一致,正是这样变幻的效果搭配上内部空间的纵横交错,从而实现真正的“移步换景”。

为了满足整体大跨度要求的同时打造出高低起伏的山体造型,项目团队采用了形似“棋盘”的密肋梁结构,其良好的受力性能可以确保在支撑起整个复杂双曲面屋面的同时,满足屋内空间的大跨度需求。

项目团队运用BIM技术与测量机器人对屋顶的3万块密肋梁的标高进行精确计算,采用多标高贝雷架平台+精准标高满堂架+双曲面模板背楞的方式,打造出复杂双曲面的屋盖结构,将如同自然山体般的造型完美呈现。

从旋转扶梯走上屋面,俯瞰美术馆,整座建筑如同一片银白色的“梯田”,蜿蜒的银色栈道与屋面的三处弧形露台相连,贯通内外,阳光下,露台与展厅的巨大落地玻璃形成对比的明暗视角,加之远处的月湖景致,只待游人于光影交错间驻足,留下艺术畅想。

拾级而下,登顶欣赏一层一层的“梯田”,下部种植绿色植物,上部则铺满白色砾石,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拾级而上,从屋面顶端俯瞰,梯田化身银色雪山,充满未来科技感,游客仿佛“置身宇宙中心”,脚踩银色星球,俯瞰月涌江河。

机巧为形

不见“一管一线”的沉浸式艺术空间

巨大的美术馆内部,时而沿缓坡徐徐下行,时而顺长梯扶摇直上,如同走入异次元空间。然而,偌大的展馆内,不仅几乎看不到支柱横梁,甚至找不到水电管线的踪影。

其实,玄机都暗藏在了墙体里。为了不破坏建筑整体的“极简风”,带给游客沉浸式的观赏体验,项目团队将墙体的空间充分利用起来。墙体本身是超大展览空间的支撑结构,其表面用于安装承载超大型展品,而其内部的“空腔”中,水电、通风、消防等各类设备线路皆埋设于此,保障美术馆的正常运转。

清水混凝土夹心层净空仅有40厘米,如何将管线密布其中,工人还能从容地抽身而出,考验着建设者的智慧。项目团队专门研发了一种“内置管线的空腔双墙内侧模板加固装置”,施工者即使处在夹墙外,也可以实现空腔墙内的管控。留给艺术作品和观赏者们的,是一方纯净和不被打扰的沉浸式艺术空间。

作为武汉“两江四岸”城市战略中汉江月湖片区重要的文化建筑,武汉美术馆(琴台馆)项目投用后将更加活跃湖北省及武汉市的文化环境,进一步满足市民对文化艺术生活的美好追求,吸引更多优秀艺术人才和国际知名艺术家来汉交流与合作。

来源:中国建筑融媒体中心

往日精彩

1、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快的控制妙招

2、水泥品质与混凝土质量的关系

3、预拌混凝土原材料应用及质量控制的心得

4、预拌混凝土质量教训实例

5、河砂、机制砂、水洗砂、再生骨料、尾矿制砂有何差别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原创作品,其版权属于本杂志社所有。在未征得本杂志社授权的前提下,任何行业、网站、传播媒体(包括但不限于报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不得对本公众号原创作品进行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公众号原创文章。如需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的,需征得本杂志社同意,并向本杂志社支付报酬,且需注明“来源:《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杂志社”(个人微信进行转发、分享,不受约束,但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者,本杂志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着及时传播的目的,本公众号会对部分精彩内容进行转载。转载内容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内容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联系到原作者,敬请谅解,同时请原作者及时与本公众号取得联系,本公众号按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注明: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2022成都国际砂石、尾矿及建筑废弃物处理技术与装备展览会-www.sszexpo.com

上海泛国展览有限公司

2019620533@qq.com

18611273069

法律信息 |隐私数据保护 | © 2021
沪ICP备202102300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