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开展还有

234

有一种石膏像素描画法,不勾块面分界线

我学画的时候,是从几何体一步步学到石膏像的。

我们以前学的技法,都是先打大轮廓,定五官位置,然后分出明暗块面,块面大致分好后再开始上调子,这好像是学院派正规画法。而那时教我们的马老师则是大轮廓草草一勾,并未按部就班的定五官,分块面,就直接开始上调子,从明暗交接最显眼处,从最暗的部位,从鼻梁窝,从脸与暗背景的分界开始涂,亮部的五官完全是白的,什么都没有。当时我们大家都看得很奇怪。

待一步步深入下去之后,暗部里的五官、块面很自然地生成了,显露了,但亮部还是白花花的。直到最后,才淡淡地画几笔亮部的五官,立刻,一个非常生动的面孔从纸面上凸显出来。

我后来逐渐体会到马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画,学院派技巧也不是死教条,一成不变。当时画室光线不大好,没有辅助光,石膏像又放在窗户附近,所以亮部一片白,暗部一片黑,实际光线就是那样。石膏像本身又比较胖,脸部缺少明显的块面,再加上东方人不像洋人那样高鼻深目,不好强行分块面。所以马老师从实际出发,他的每一步都跟我们看到的实际景物始终保持一致,最终同样可以达到石膏像写生的效果。

也就是说,对学院派西洋技法也要活学活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后来回去自己画石膏像时,有时遇到明暗对比强烈,不好分块面的情况时,也采用马老师那样的画法,果然觉得更容易画得准确。如果一开始在块面不明显的情况下强行分块面,往往可能分不准确,按照这个块面画下去,就有可能越画越不像。而马老师这个方法,模模糊糊,先不定死块面分界线,在深入过程中逐渐地摸,不断变动分界线,最终达到准确效果。

这是因为人眼有错觉,往往容易把亮部看得过大,把暗部看得过小,这在视觉光学上叫做“光渗现象”。在明暗对比过于强烈的情况下,在一片白纸上很容易把分界线定错。如果不定分界线,先把暗部涂出来,跟眼前的对象一样,就避免了错觉的影响,非常符合视觉科学。(图片来自网络)

文/闲云若海

注明: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2022成都国际砂石、尾矿及建筑废弃物处理技术与装备展览会-www.sszexpo.com

上海泛国展览有限公司

2019620533@qq.com

18611273069

法律信息 |隐私数据保护 | © 2021
沪ICP备2021023001号-3